close

  早在100年前的民國三年(1914年),陝西巡按使署教育科審定、陝西省設模範巡行宣講團編印的《講案》第十一集第一冊,曾經刊登一篇《葡萄酒》,涉及栽培、採收、破皮去梗、浸皮與發酵、榨汁、橡木桶培養、魚膠澄清等內容,只不過酵母被稱為“釀母”、二氧化碳被稱為“碳氧氣”、單寧酸被稱為“單涅酸”。
  更出人意料的是,這本雜誌行文雖然句逗不分,但基本上是白話文,早於1919年“五四”新文化運動倡導推行白話文。比如《葡萄酒》一文,就非常口語化,其中一段寫道:“我們北部各省,直隸的西山北山、山東的泰山、山西的太行山、河南的嵩山、陝西的華山附近各區域;新疆、甘省(甘肅省)全部地方,都是土厚泉甘,種葡萄最為合宜。若能廣植多種,制起酒來勢必冠絕五洲、風行海外。誰能抵擋得住?”
  《講案》的創辦宗旨在《模範巡行宣講團新訂講案大綱》明確列出8條:“一、啟發國家思想;二、解釋現行法令;三、培養公民道德;四、改良社會習俗;五、指導衛生事項;六、鼓勵尚武精神;七、提倡各種實業;八、灌輸普通知識。”至於發行方式,《陝西省設模範巡行宣講團編行講案新訂條例》第五條稱:“本講案每逢月曜日郵寄每縣宣講會各十份。如欲多購,尤所歡迎。”也就是說,這是一份具有宣傳性質和教材功能的官辦雜誌。那麼,我們可以設想:在今天的陝西張裕瑞那城堡酒莊所在的這片土地上,100年前的父老鄉親完全有可能曾經聽說過“單涅酸”。
  《講案》為四眼線裝書,開本略小於32開。具體到第十一集第一冊,共有四篇文章:第一篇是《黃帝》,介紹華夏始祖黃帝,弘揚愛國主義精神,封面人物便是黃帝畫像;第二篇是《布衣案》,一個戲劇劇本,大概是秦腔;第三篇是《立國之精神》,屬於政論;第四篇是《葡萄酒》,是科普性質的文章。但每篇文章都沒有作者署名。據西安市地方志辦公室相關史料表明,當時的陝西省設模範巡行宣講團團長是高培支,他在1911年參加中國同盟會,1912年7月任陝西都督府秘書廳印鑄局一等撰鑄兼編輯員,1913年8月任陝西省設模範巡行宣講團團長。高培支還是陝西易俗社創辦人之一,畢生創作劇本54部,包括《鴛鴦劍》、《奪錦樓》和《蝴蝶杯》等秦腔名劇。
  依照未加標點符號的《講案》原文統計,《葡萄酒》全文2900餘字,除了論述種植葡萄和釀造葡萄酒的經濟效益,還詳細講解了葡萄酒的釀造方法,並且涉及到白蘭地和波特酒(原文稱為“巴得溫”,可能是譯自Port Wine)的釀造方法。在個別地方,表述不一定很準確,甚至存在錯誤,但在那樣一個許多婦女還纏著小腳、不少男人還沒有完全剪掉辮子的蒙昧時代,已經相當難能可貴了。這篇文章還樂觀地預言:“這個利源一經開闢,我們中國的酒稅,斷沒有西洋各國那樣重。酒既增美,價必倍廉。海外各國的人民,勢必要購買我們中國的酒。各國的酒稅又關乎國家行政的費用,就是想減一減稅來敵我們,也是萬萬做不到的事體。大家想想,這個利源將來還有限量麽?”回味這段預言,與光緒三十三年(1907年)刊登於《商務官報》第一期《張裕釀酒有限公司緣起》的其中一段何其呼應:“嘗考法蘭西國葡萄制酒之利,歲合華銀數萬萬兩,為全國出口貨物之大宗。而法之國用,多資酒稅,歲入甚巨。如此大利,實堪驚駭。我國倘能仿而行之,講求種植製造之法,既塞漏卮,兼能富國,是亦開闢利源之一道乎!”
  當陝西這冊《講案》在1914年12月印行的時候(版權頁顯示的出版時間為“中華民國三年十二月”),山東張裕葡萄釀酒公司釀造的葡萄酒和白蘭地已經在上海開售,1914年5月1日印行的上海《申報》刊登張裕廣告稱:“本公司經前北洋大臣準奏,在山東煙臺釀造各種葡萄酒,歷選各國佳種,均照西法培植接種換根,以期原料優美。特聘奧國著名頭等釀酒師、現任煙臺奧國領事官名哇務男爵駐廠監製(‘哇務’即德文姓名Baron Max von Babo中von的音譯,也常以Babo譯作‘巴保’或‘拔寶’),白酒、紅酒、白蘭地、三賓(起泡酒)各種名酒窖藏十有餘載。氣味醇厚,尤能滋補身體,有益衛生,飲者咸贊足與泰西佳釀頡頏。宣統巳酉陳列江南勸業會,得獎超等文憑。現呈明農商部稅務處註冊,定於本年陽曆五月一日開售。”文/陳耀明  (原標題:民國三年陝西雜誌刊登的葡萄酒文獻(圖)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s36jssmw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